2023年1月24日 星期二

心臟病相關/探討「高血壓個人化治療」

 探討「高血壓個人化治療」/台大王宗道醫師

高血壓患者若吃了藥、收縮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,卻感到頭暈、不舒服,還是要勉強維持在這個標準以下嗎?

王宗道指出,臨床上,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是病人吃了藥,不該有任何不適,雖然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已全面修正血壓目標為控制在130/80mmHg以下,但假設病人原本收縮壓160mmHg,靠藥物降到140mmHg卻感到不舒服、無法忍受,就該放鬆標準,允許血壓高一點,並找出背後原因,對症處理。

他解釋,有研究發現,有些人血壓降愈低,死亡風險愈高,例如病人可能兩側頸動脈嚴重狹窄,需要較高的壓力將血流輸送至腦部;如果血壓勉強控制在一個標準,腦部卻血流不足,反而增加風險,這時便應適時放寬病人的血壓標準,「吃血壓藥基本上是要讓人很舒服,而不是忍耐副作用在吃藥,這就是個人化治療。」

 

更多內容

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

胎兒拍攝3D超音波影像太長有風險

拍3D照恐使胎兒腦受損? 拍攝時間長短是關鍵

(健康醫療網/記者許碩穎報導)許多準媽咪們到了懷孕後期,總迫不及待地要與肚子裡的寶寶見面。而經濟許可的媽咪們,在產檢時多會選擇自費拍攝3D超音波,替寶寶們留下紀念。然而,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日前表示,使用超音波為胎兒拍攝3D照,可能對準媽咪與嬰兒的健康造成影響,嚴重的話,還會讓胎兒的大腦受損。原因是3D超音波影像拍攝時間較一般產檢時間還長,可能使孕婦的體溫升高,讓其身體組織產生「空穴效應」。
所謂的空穴效應(Cavitation),是指物體在液體中快速移動所發生的現象,會使物體產生空泡的狀態,可能會對寶寶的身體組織出現空洞;然而,目前尚未有任何研究指出,空穴效應對人體究竟有無實質上的危害。亞東醫院婦產部主任蕭聖謀表示,美國FDA的研究,還有一項重要的前提,因在美國多由檢驗人員來替產婦做檢查,並非由專業婦產科醫師執行,操作時間可能較長(依FDA報告,拍攝3D超音波影像約一小時);而台灣,多由婦產專科醫師來執行此項業務,因此,不論是以2D或3D來做產檢,都不會影響胎兒與母體的健康。
蕭聖謀醫師說,在婦產科的檢查中,2D或3D超音波都是安全無虞的,拍攝這些紀念性的影片,一般來說,不會懷孕初期就拍攝,多是選在懷孕中後期,胎兒較穩定時。
若因擔憂輻射或其他化學物質影響健康,而不按時間做產檢,反而無法掌握胎兒的健康狀況,忽略胎兒的健康警訊,以至於錯過治療時機(如,羊水不足、胎兒體重不足等)。蕭聖謀醫師建議,產檢、拍攝任何影像,還是要請專業的婦產科醫師執行,才能確保準媽媽與胎兒都健康。

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

帶小孩「過勞」飽受「皮蛇」纏身之苦

(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/綜合報導)

孩子肚子餓,要趕快擠母奶哺餵,半夜哭得震耳欲聾,還要起床耐心安撫,倘若不小心吐奶,則須熬夜洗床單,陷入長期睡眠不足,過度勞累的窘境,這是所有媽媽所必經的養育之路,
台中就有一名婦女,因此抵抗力下降,導致罹患帶狀泡疹! 眼睛周圍長紅疹 就醫確診罹皮蛇 這名許姓患者,育有3歲與11個月大的2個小孩,除了照顧孩子外,並且每2至3小時就要擠奶一次,幾乎每天都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;最近左邊眼睛出現異物感,且鼻子與眼瞼處開始有刺痛感,2至3天後左邊眼睛周圍與頭皮開始長出紅色疹子、水泡,不定時出現如被針刺到、拔頭髮的痛楚感,並且出現發燒症狀,患者感覺有異,到醫院看診,確定罹患帶狀皰疹,吃藥與擦藥後一周,紅疹與水泡已大致消除。 

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鄭聖翰醫師表示,帶狀皰疹(俗稱皮蛇)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發的皮膚病,也就是曾經得過水痘的人都有可能罹患帶狀皰疹(因為水痘病毒潛伏在背根神經節)。 只要身體太虛弱 就會讓潛伏病毒有機可趁 由於病毒潛伏在身體內,當過於勞累、虛弱、受感染及重大手術、惡性腫瘤、接受化學治療、放射治療、類固醇使用等造成免疫功能下降時,就會誘發病毒再度活動,病毒沿著周圍神經波及皮膚繁殖,使受侵犯的神經和皮膚產生灼熱、疼痛、紅疹、水泡等症狀。 

鄭聖翰呼籲,正在哺育嬰幼兒的媽媽們要適時的放鬆與休息,尤其曾經得過水痘者,切勿過度操勞與疲累,以避免免疫功能下降,防止水痘病毒伺機再度活動;若罹患帶狀皰疹者,在服用抗病毒藥物與使用外擦藥後5~7天,疼痛與紅疹水泡症狀就會緩解,但3~4個月內仍會不定時出現痛楚。目前有帶狀皰疹疫苗可預防,民眾可至門診詢問。

「幼兒抓狂」先給他「安全感」再說「理」

哭鬧不停的幼兒,常常會讓父母陷於尷尬處境,甚至「抓狂」。
怎樣讓小魔鬼切換成小天使,可能是許多家長想知道的,這次就來談談情緒調節。 

情緒反應原本是一種跟生存有關的自我保護機制。例如,因為害怕,會遠離潛在的危險環境刺激,所以相當程度是一種快速、無意識的自動化反應。情緒調節好的人,會藉由一些策略壓制或緩和這些情緒想法與反應,讓自己的行為合乎社會規範或長期目標的要求。
所以你不會當街痛哭,也不會對上司口出惡言。 這種能力與大腦前額葉成熟有關。

前額葉(大致位於兩眼之間前額後方的腦部)是人類大腦最晚成熟的區域,約莫從三歲慢慢發展,在二十歲上下到達高峰。因此小孩容易失控,哭鬧個不停,是大腦還不夠成熟,而不是故意要跟父母唱反調! 小孩對情緒刺激的反應強度也各有不同,有的容易有激烈反應,有的則比較不敏感或相對沉穩。這與大腦一個叫做「杏仁核」的區域是否容易被激發有關,它也受前額葉功能的調節。因此要有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,需要好的前額葉功能與不過度激發的杏仁核(愈強愈不好控制),這需要長期的鍛鍊,下回再談。

這次先來講講當下一些有用與無用的做法。 情緒會占用腦力,讓你無法思考或注意其他事,對腦力少的幼兒影響更大。就像一部剎車失靈的車子,只能一路衝,這時任何的說理,都無法聽進去。父母如果因此做出情緒性的反應或威嚇,就像在剎車失靈的車上再踩油門一樣,會更增加大腦「杏仁核」的激發反應,導致小孩的情緒更加失控,因為對威脅性刺激做出情緒反應是它的天生任務!這麼說似乎說理也不行、打罵威嚇也不行,到底要如何是好?

 有一種做法是讓另一個活動或東西吸引小孩的注意力。由於小孩的腦力很少,如果有另一個他感興趣的東西,可能就足以讓他暫時「忘掉」那個不愉快的刺激。這種做法不少父母會用,但問題是不一定都有可以轉移目標的東西在手邊,也無法改變小孩對原有刺激或挫折的反應模式。 因此我建議從身體下手,讓安全舒適的感覺取代原來的生理激發。一個簡單的做法,大家可以試試:大人先深呼吸三次,平靜自己,然後一手輕扶住小孩,另一手指尖往下,中指放在脊椎骨上,掌心整個放鬆平貼在小孩背脊上,從脖子下溫柔但稍微帶點力道的順到尾椎。手離開小孩身體回到出發點重複做, 更多內容請參本期《親子baby 玩中學創意遊戲50》   分享不要上下來回搓。大人就專注的做,通常短時間內嚎啕大哭就會轉成啜泣,即便有時還會「力圖振作」一下,但不知不覺就平靜了。 這時再跟小孩說理,效果比較好,同時也讓產生挫折的刺激有機會跟平靜狀態連結,不會老是讓「杏仁核」拉警報!

親子教育---學會「放手」,孩子才會長大

在公園看到令人稱奇的一幕,三公尺高的單槓上坐著一個三、四歲的小男童,他穿著幼稚園背心,身高不過單槓高度的三分之一,卻靈活自如的在單槓上爬上爬下。
一個比較大的小女孩則在單槓下蹦跳著要摸小男童的腳,小男童於是調皮地又往上爬,攀到單槓的頂端了,他卻毫無懼色,還鬆開一隻手對著下面的小女孩搖晃,嘴裡說著:「你抓不到我。」
看他幼小的身軀蜷在單槓的頂端,旁人不禁捏把冷汗。我環顧四周,只有一個先生坐在不遠處的長椅上,我看到小女孩跑過去對那個先生說:「爸爸,我也要爬上去。」
於是他起身抱起小女孩,讓她也能抓住單槓,但一鬆手,小女孩就支撐不住掉了下來。這時,才聽那個爸爸對小男童說:「你爬得太高了,慢慢下來。」
但他的語氣既不嚴厲,也絲毫沒有擔心之意,顯然對小男童爬這麼高並不以為意,或者他相信小男童做得到。
只見小男童在單槓上轉來轉去,像隻小猴一般輕鬆,他身手敏捷的程度和掌控的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年齡,令人驚嘆,也難怪他爸爸在旁邊不動聲色。
這不禁讓我想到在電視旅遊探索頻道裡,有很多生活在叢林或以河流為家的小孩子,天生就是爬樹高手或游泳好手,他們不需藉助任何輔具,就能完成我們常人做不到的技能。對他們來說,這是與生俱來的本領,不必經過訓練就能達成,也是環境造就的天賦。
但現在生活在都市水泥叢林裡的孩子,從小就受到過度的呵護,不但嘗試的能力被「抹殺」,甚至連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付之闕如。父母不敢放手的結果,就是孩子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差。
學會放手,孩子會做得讓我們更放心。